审核知识丨不会写审核记录怎么解决?8个简单实用方法,新手小白学起来
对于初入审核领域的新人来说,编写专业、清晰的审核记录常被视为一项挑战。本文从问题根源出发,结合实践方法,系统化梳理提升能力的路径,相信,看完之后,你会有所收获。
原因1、基础认知不足
不理解体系审核的具体要求,比如对ISO 9001(质量)、ISO 14001(环境)、ISO 45001(职业健康安全)等标准要求理解不深,导致记录内容与条款脱节。在审核过程中,审核记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,必须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,并严格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。
原因2、实践经验欠缺
面对审核流程和标准的不熟悉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,可能会让人在撰写审核记录时感到无从下手。此时,应从基础入手,首先了解审核记录的基本结构和关键要素。通常,审核记录包含以下几个部分:审核发现、客观证据、条款对照以及合规性判断。要明确每个部分应涵盖的内容,并掌握如何清晰、准确地组织语言,以确保记录符合规范要求。
原因3、不会证据收集
不知道如何进行现场观察和收集证据。审核记录的核心在于客观证据的获取,因此需要掌握识别关键控制点的方法,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、文件或现象。例如,如果在审核中发现某工序未按作业指导书操作,应详细记录具体的时间、地点、操作人员信息,以及引用的文件编号等细节。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和实践,可以逐步提升识别和记录关键信息的能力,确保审核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。
原因4、标准条款模糊
不清楚如何将审核发现与标准条款对应起来。这时候需要熟悉每个体系的标准条款,最好能随身携带标准手册或电子版,方便随时查阅。同时,使用检查表模版可能会有帮助,确保覆盖所有必要的审核点,避免遗漏。
原因5、表述主观化
在撰写审核记录时,保持客观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。审核记录必须基于事实,避免主观判断或情绪化语言。为此,应提醒自己使用中性词汇,并确保所有记录内容可追溯。例如,在记录中注明文件编号、记录编号、版本号等关键信息,以增强记录的可信度和可验证性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偏差,确保审核记录的严谨性和可靠性。
原因6、不会模仿学习
不知参考使用审核记录模板和范例。不知参考现有的优秀审核记录模板,学习他人的结构和表达方式,然后通过模仿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。同时,建议多请教有经验的审核老师,获取反馈,不断改进。
原因7、缺乏审核复盘
不知如何练习和积累经验。缺乏在每次审核后复盘,分析记录中的不足,逐步积累常见问题的记录方式,提升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。
原因8、没有逻辑性和条理性
不会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。不知审核记录需要分类清晰,比如按部门、过程或条款分类,使用编号或项目符号分点记录,避免混乱。不会学习如何结构化自己的记录,使其易于阅读和理解。
综上各种原因,总结下来,需要小伙伴们从基础知识、证据收集、条款对应、客观性、模板使用、经验积累、逻辑结构、专业术语等方面进行学习提升,才能系统性地提升审核记录写作能力。
方法1:掌握审核记录的基本要素
审核记录需包含以下核心内容,确保完整性和可追溯性:
方法2:强化现场观察能力
方法3:熟悉标准条款并建立对应关系
方法4:借鉴优秀记录范例
方法5:善用数字化工具
方法6:实践与反馈闭环
方法7:规避典型错误
方法8:分阶段能力提升计划
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如上几方面,通过系统化训练和持续积累,你的审核记录会逐步达到清晰、精准、可追溯的专业水平。